分類:行業新聞發布時間:2017/07/12
混凝土設備的發展過程
泵車作為重要的建筑機械,在房屋建設、橋梁橋梁隧道等地方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沒有泵送設備的年代,人們只能依靠現場攪拌,靠人工將混凝土運到模板,很顯然這種方式既費人力,施工的效率也不高,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快速的將混凝土輸送到現場的設備。1927年,德國工程師Max Giese和Fritz Hull提出了通過管道來輸送混凝土的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早的泵車誕生了。
早的泵車原型
看到早的泵車的樣子,你有什么想法?看起來并不是很理想,結構也是非常的簡單,既看不到臂架,也看不到泵送系統在哪?只是在原有的汽車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架子而已,然后在上面鋪上混凝土輸送管,大概能夠輸送的高度也就在四五米左右,不過這對于當時來說,應該是非常的先進了,也方便了很多。
在到后來,人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給它加了一個可以旋轉的轉臺,還有相當于一節臂架的結構,泵管也可以安裝在上面,看樣子那時候的人們對于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泵車的形狀已經非常的了解了。
早的混凝土攪拌站
泵車有了,當然也少不了生產混凝土的攪拌站,看上去,攪拌站的款式跟現在的差不多,有斜皮帶將骨料運輸上去,也有水泥等粉料倉,攪拌車在底下接料,整個混凝土的生產過程也是跟現在一樣。
說完生產混凝土的設備,我們來看一下運輸混凝土的攪拌車,整體的形狀個結構與現在的都差不多,在當時,一臺車也就能裝個1-2方的混凝土左右,畢竟當時的技術在哪,汽車底盤也不可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其實,這樣的技術也是算非常的先進了在當時,再次之前人們還設計很多的設備用來生產和運輸混凝土。下面的這款設備跟現在工地上的臨時的混凝土攪拌設備非常的相像,但是,只能說已經初具雛形了,這對后人的啟發還是非常的大的。
其實,當時的人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通過快的方式將混凝土運送到施工現場,工業化大發展迫使人們不得不加快施工的進程,這也是工業化的標志之一。
>>>>
我國的混凝土設備的發展
在解放前,我國的混凝土設備的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大家都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上海市建筑機械廠開始設計和生產這方面的設備,大多數也是模仿國外的設計,其后來生產的JG250攪拌機是當時市場的主力軍,到了1962年左右,該公司又生產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攪拌機,功率在變大,攪拌能力也在加強。
雖然,有了混凝土攪拌機,但是,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來輔助機器的生產,整個過程也是相當的笨拙。
1972年,長沙市建筑機械研究所開始跟湖南建材廠,上海化建的開始合作共同研發和生產混凝土攪拌機,并于1980年,研發了國內臺JS500雙臥軸式的混凝土攪拌機,并得到了資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