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行業新聞發布時間:2012/06/08
2012年以來,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形勢。前三個月,全國機械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8435.5億元,同比增長11.09%。其增長速度大幅回落,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幅度近20個百分點。泵及真空設備雖然好于機械工業水平,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20.3%,但同比增速仍然較去年同期回落12.4個百分點。
在新的環境和形勢下,泵業制造企業將采取何種應對措施?為數眾多的泵企該如何提高產品競爭力?5月,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泵業分會在安徽召開了2012年技術創新大會,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黃鸝、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隋永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雨豹以及200多名會員匯聚一堂,討論了電力、石化、煤炭、冶金等幾大行業對泵產品的需求,并為“十二五”泵行業的發展規劃建言獻策。值得一提的是,泵業分會建立技術創新聯盟的倡議,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響應。自主創新—聯合創新,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建立技術創新聯盟迫在眉睫!”5月在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泵業分會舉辦的2012技術創新大會上,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泵業分會秘書長李玉坤在大會上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行業進步
近兩年,在重大裝備項目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泵行業在技術、產品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技術含量較高的核電用泵情況來看,開發了一系列新產品,填補了國內重大項目用泵的空白。目前,二代改進技術所用核二級泵、核三級泵已全部研發完成,并通過相關部門鑒定。國內生產核二、三級泵均有依托項目。安全殼噴淋泵、低壓安注泵、上充泵、設備冷卻水泵、常規島蝸殼式海水循環泵、凝結水泵均已批量生產。
“除主泵還需與國外合作制造外,核二級泵、三級泵等已實現國產化,核級泵的國產化率目前已經提高到60%。”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隋永濱介紹說。
沈鼓集團核電泵業有限公司利用近三年時間,投資8.5億元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核泵生產制造基地,建成了2.4萬平方米的機加車間。而且經過四年時間,相繼研制成功了核二級安全殼噴淋泵、余熱排出泵、電動輔助給水泵、低壓安注泵、上允泵和核三級設備冷卻水泵、重要廠用水泵。現在,除上允泵、常規島主給水泵沒有訂單外,所研制的核二級泵、核三級泵均有合同訂單。
上海凱泉泵業有限公司為了開發火電、核電用泵,投資4億多元,建設了重型裝配車間,建成核二級泵冷、熱沖擊及性能試驗臺。今年2月,凱泉泵業通過了RNS150-560型第三代核技術AP1000余熱排出泵樣機的鑒定。現在公司為百萬千瓦級(二代改進型)核電站配套的安全殼噴淋泵、余熱排出泵、消防泵、重要廠用水泵、設冷泵(單吸、雙吸兩種)、常規島凝結水泵已完成樣機試制,低壓安注泵也完成模型試驗。
另外,火力發電用泵的制造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國內350MW超臨界機組鍋爐給水泵芯包已實現全部國產化。600MW超臨界機組中50%左右采用了國產芯包,并且國產化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當前,國內只有1000MW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鍋爐給水泵芯包全部采用進口產品。
技術缺失
另一方面,我國仍然有相當的泵產品依賴進口。以石化泵為例,還有很多泵產品遠遠滿足不了石化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在石油冶煉裝置上,大功率磁力泵、屏蔽泵,減壓塔底、加氫裝置大功率高壓液力透平都需要進口。在化工方面,雖然80%以上化工用泵國內能夠生產,但由于國內材料滿足不了低溫要求,在一些裝置上使用的低溫泵、超低溫泵為進口;大功率的磁力泵、高速切線泵主要依賴進口。
此外,液化天然氣(LNG)輸送采用的低溫泵,目前全部是進口。油氣混輸用多相泵,90%以上采用進口產品。煤化工中高壓水煤漿輸送用的隔膜泵,80%以上采用進口產品。
“對于大多數的國內泵企來說,在產品研發方面,還停留在仿制測繪階段。”中石化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成炯表示。
的確,目前泵業行業普遍的情況是,缺乏基礎研究,許多泵廠不設專門研發機構,缺乏原始創新。令人遺憾的是,國內上萬家水泵制造廠家,竟然沒有一個為行業技術服務的專門研究機構。水力模型設計、泵結構設計、材料選擇等方面還主要是依靠相互測繪仿制的手段,消化吸收國外水泵產品還處于類比階段。按照要求,企業每年科研費用的投入至少要達到銷售額的3%~5%,但目前行業內企業,每年科研經費投入能夠達到3%的只有很少的幾家。
當然有些企業也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科研平臺。
上海凱泉作為行業內連續八年的銷售,2011年銷售額達到28億元。他們十分重視科研工作,2010~2012年,公司投資研發經費達6.5億元。其中投入3500萬元建設了3個基礎研究室,包括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的高速轉子動力學實驗室,以獲取測試泵產品在運行中的一些力學數據。另外,還有水力模型研究室、材料應用研究室。一些中小企業也在積極運作,如安徽三聯泵業成立了安徽省惟一一家特種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公司還建立了安徽省省級博士后工作站。
建立技術聯盟
從我國泵行業的技術發展道路來看,走過了自行研制、技術模仿、獨立作戰等幾個階段。
自行研制階段。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行業技術開發主要依靠泵行業主導廠自行開發產品和泵行業相對獨立的研究所來做技術支撐。此后,我國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技術。如沈陽水泵廠引進德國KSB鍋爐給水泵制造技術,從日本茌原公司引進立式斜流泵制造技術,從美國BJ公司引進化工流程泵制造技術,從英國M+P公司引進海上油田泵制造技術,還有大耐泵業有限公司引進蘇爾壽化工泵生產技術等。
這些技術的引進,推動了我國泵行業技術發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引進國外技術的發展道路上,真正消化吸收較少,缺乏自主創新。特別是職能機構改革,行業研究所劃歸企業管理之后,由于研究所沒有為行業服務的職能,再加上科研經費缺乏,科研創新開展困難。
我國泵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他們并不具備建立科研中心的實力,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李仁年在發言中倡議:“建立一個為整個泵行業服務特別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研究機構,成立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技術聯盟勢在必行。”“依靠一家企業的力量,攻克某一領域的技術難題,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如果集合行業的優勢,針對某一個領域的市場需求,在的政策支持下,集合各家的資源,聯手攻關,要實現某一產品、技術上的突破,則是完全有可能的。”李仁年表示。
李玉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水泵制造企業90%以上規模小、自有資金有限、無力做大突破性開發項目等特點,政府應鼓勵企業合作、合并與兼并,不斷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規模。一方面,要組織同行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擴大規模、多方合作搞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企業聯合開發應用新技術,并充分發揮各自在人才、設備和資金上的優勢,以實現科研與開發的規模經濟。“我們正在提出建立申請,并提請相關政策支持,今年分會的一大重要任務,就是建立技術聯盟。”李玉坤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