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技術知識發布時間:2017/07/18
混凝土普通泌水與滯后泌水機理上的區別普通泌水:是由于混凝土組分中較重的固體組分沉降時,組成材料的保水性能差,以致部分拌合水處于分散狀態所引起,一般發生在混凝土澆筑后短時間內。嚴格意義上,泌水是離析現象的一種表現。
滯后泌水:是新拌混凝土的初始狀態很好,本身具有良好的流動性、粘聚性、保塑性,但澆筑后1~2小時(或較長時間)內,混凝土出現明顯的泌水現象,這種現象稱之“滯后泌水”。
普通泌水與滯后泌水形成機理主要是時間上有明顯差異,在形成其它原因上也有差異,但對混凝土所產生的危害相似。
1、產生混凝土滯后泌水的原因
(1)外加劑方面
配合比中外加劑摻量使用的不正確。混凝土生產中所采用外加劑多為復合型外加劑(主要成分:減水組分、緩凝組分、引氣組分等)當外加劑摻量增加或考慮到混凝土經時損失度時增加緩凝組分,一旦過量混凝土凝結時間過長,在凝結過程中由于混凝土各組分之間比重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比重大于水的組分材料緩慢下沉,相應水分則緩慢上升,從而產生混凝土滯后泌水。
在攪拌過程中,因攪拌設備攪拌時間不足沒有將外加劑攪拌均勻,造成部分外加劑在初始狀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雖然混凝土在出廠和澆筑過程中其工作性良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沒有發揮作用的外加劑開始反應,使混凝土中過剩的水分緩慢析出,從而產生混凝土滯后泌水。
(2)水泥方面
水泥是混凝土中重要的組分,水泥的多項技術指標(如凝結時間、比表面積、顆粒分布情況等)均可能影響到混凝土產生泌水現象。部分混凝土公司在某些特殊時候,采用的水泥為水泥生產廠家新生產的沒有過穩定期的水泥,且水泥溫度過高。此時的水泥由于生產因水泥比表面積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其吸水能力也隨之波動,且粗細顆粒不能相互填充密實,可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
水泥與外加劑適應性上往往為了滿足混凝土工作性而放棄外加劑與水泥相容飽和點摻量,增加外加劑摻量,在隨后混凝土水化過程中,多余的外加劑開始發揮作用,使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延長,同時有更多自由水析出。可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
(3)礦物摻合料方面
因礦物摻合料對混凝土早期的水化過程有很大的影響,能夠明顯延長混凝土的凝結時間,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澆筑后的各項性能。所以,當礦物摻合料摻量過大時,則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
(4)集料方面
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造成實際砂率低于配合比中砂率(如砂、石含水率、砂中含石率);砂的細度模數和石子級配不合理或采用單一顆粒級配,均可能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
(5)施工方面
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為方便施工任意加水增加混凝土坍落度,可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同時混凝土振搗的方法和混凝土澆筑后的養護也可造成混凝土產生滯后泌水現象。
2、滯后泌水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1)混凝土表層的影響
滯后泌水的產生使混凝土表層水膠比增大,并出現浮漿,在混凝土表層形成返漿層對混凝土的耐磨性能有著一定的影響。可形成流砂水紋既影響混凝土美觀又使混凝土表層強度、抗風化性能和抗侵蝕性能下降。
(2)混凝土結構的影響
滯后泌水的產生使混凝土表層存有大量水分,如果混凝土的表面經炎日、風吹,泌出水分的蒸發速率會大大加快,混凝土表層會因表面拉應力與混凝土抗拉強度的變化產生塑性裂縫,從而降低混凝土強度。
由于泌水混凝土產生組分沉降,在粗骨料、鋼筋周圍形成水囊,隨著水分的逐漸揮發形成空隙,對混凝土的致密性能及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包裹性能產生影響。混凝土在分層澆筑時先澆筑部分產生泌水后,再澆筑部分因先澆筑混凝土表面水分造成混凝土結合層間強度降低。
3、解決混凝土滯后泌水的途徑
(1)配合比使用中應加強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試驗分析,制作外加劑摻量曲線圖,確定外加劑飽和點摻量并正確使用外加劑;攪拌過程中應正確規定各強度等級混凝土的攪拌時間,不能為追求生產量而人為減少攪拌時間,使外加劑在充足的攪拌時間內發揮作用。
(2)嚴格控制水泥進場的品質和來源,在水泥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同一生產廠家的產品。不宜采用新生產沒有過穩定期或存放時間較長的水泥,盡量選用泌水率小的水泥。
(3)對礦物摻合料的選擇宜采用較高